<%@LANGUAGE="VBSCRIPT" CODEPAGE="936"%> 法律新闻

有产权无知识 知识产权意识弱成自主创新软肋
出自栏目:业内新闻 时间:2006年10月13日

“本次论坛有一特点,国外企业比国内企业的代表多,这说明一些问题,说明我国

汽车企业在知识产权重要性的认识上与国外企业还有差距。”

 

    9月17日,在“2006天津国际汽车零部件展览会暨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”的知识产权

主题会议上,国家发改委工业司车船处处长陈建国的开场白颇值得玩味。

 

   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指出:“世界未来的竞争是知识产权竞争。” 无形的知识产权,不

仅蕴藏着巨大财富,也关乎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尊严。

 

    改革开放以来,中国汽车业引进了大量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,促进了汽车工业的发

展,但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问题却日益突出。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,目前,中国企业拥有

自主知识产权的仅有2000多家,仅占企业总数的万分之三,99%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。

 

   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黄永和指出,众多汽车企业还没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

心技术,很多零部件企业还处在有制造无创造、有产权无知识的状态,甚至完全靠仿造过日

子。

 

    “拥有专利的数量越多,说明一个企业的实力越强。” 日产(中国)投资有限公司知识

产权总监岚俊之的话代表着日本企业对自主知识产权的认识。

 

    根据岚俊之提供的资料显示,2005年,日产汽车在美国的发明专利申请约有500多件,

在欧洲有300多件,在中国有200多件;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在美国不到20件,在欧洲有20多

件,而在中国则高达100多件;商标申请在美国约20件,在欧洲不到20件,在中国为60多

件。2005年,日产汽车在日本共拥有约1万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,约700件外观设计

专利和近3000件商标,在海外共拥有6000多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,600多件外观设

计专利。日本车企在中国申请专利的数字是最大的。

 

    尽管近几年,随着同国外竞争对手交流的增多,部分企业逐渐认识到专利之重要,因此,

申请专利较以往积极许多。一汽集团、重汽集团和东风汽车分别是国内汽车企业专利申请前

三名,但他们的总和也仅相当于一家跨国汽车企业在华申请数的零头。

 

    从目前我国受理的专利申请看,汽车企业的专利申请大部分还是以实用新型专利为主,而

技术含量高的发明专利则寥寥无几。

 

    几个月前发生的一件事很能说明问题。在上海举行的“亚洲客车周”系列大奖活动中,竞

争“最佳客车造型奖”的车型多达9辆,而没有任何车型申报“ 最佳驾驶员装备奖”,前者

是造型类的奖项,后者是技术类的奖项。而这个奖项在“欧洲客车周”活动中,是最受欧洲

制造商重视的。这个现象表明,中国制造商关注外观甚于技术。

 

    陈建国指出,很多企业专利申请意识很淡薄,他们不知道如何从技术上去保护自己,有些

汽车生产企业以及零部件制造企业还不了解专利知识,一些从事技术创新并应该申请专利的

企业却没有去申请。

 

    相比整车企业而言,中国零部件企业的专利申请数更是少之又少。一项调查结果显示,在

中国注册的中外零部件专利总数仅占全世界的2%左右,在中国境内本土零部件企业的专利拥

有量只有22%,剩下的78%为跨国零部件企业所拥有。弱势地位显而易见。

 

    知识产权保护与自主创新是互为共存的关系,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对此有一明确阐述:“没

有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,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就不可能得到释放。”

 

    曾有这样一个故事,上海市经贸委在《上海汽车产业“十一五”发展规划研究》中明确对

零部件企业自主开发给出鼓励政策。在《草案》撰写者向全市颇具规模的20多家零部件企业

发出邀请,共商自主开发大计时,前来参与的只有十几家企业。为什么呢?投入和风险都太

大,在利益权衡下企业不愿冒险。

 

    为此,黄永和提出了一系列激励中国企业重视专利申请的建议,比如可以成立知识产权保

护联盟或建立知识产权基金等。

文章出处:北京恒信慧通